教育-SUTENGDA.CHEYISHU.COM域名出售

人民日报公布最伤孩子的7句话:有些话,永远不要跟孩子说

2023-01-24 16:54:15

很多家长都很纠结。

为什么人家的孩子是父母的贴心小棉袄,说什么都是肺腑之言;

你的孩子就像防弹衣,问了也不想说什么。

你告诉他的任何事情都是左耳进右耳出。

“不想听”“不想说”……归根结底还是沟通的问题。

很明显,这是为了孩子好。显然,我们说的是对的。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听?

根本原因是父母苦,和孩子真正接收到的信息并不一致。.

父母没有和孩子建立正确的沟通。他们总觉得孩子还小,只想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孩子,而孩子不懂父母语言背后的良苦用心,导致不听话,叛逆。

关于亲子沟通方式,曾经总结过最伤害孩子的七点。

一个

当父母说:“ 住嘴,你怎么就是不听话。”

真实想法:“我给你的建议才是最正确的。”

孩子理解:“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。”

心理学家帕特里斯埃文斯(Patrice Evans)曾在书中分享过这样一段对话:

“宝贝,你想要什么样的冰淇淋?”

“妈妈,我要香草。”

“你不试试巧克力吗?”

“我只要香草。”

“但是妈妈觉得巧克力更好。”

“我要香草!”

“你上次不是说你喜欢巧克力吗?

“这次我想吃香草!”

“你是个奇怪的孩子。”

在母亲与孩子的沟通中,看似很,实则忽略了孩子的想法,下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,宣示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。

但培养一个没有独立心智和独立思考的孩子,不应该是家庭教育的目的。

多鼓励孩子表达真实感受,多问问孩子“你的想法是怎样的”,支持孩子在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尝试,这才是父母真正应该做的。

2

当父母说:“我说不行就不行。”

真实想法:“这件事是错误的,不可以做。”

孩子理解:“因为你是大人,所以我只能暂时服从你的安排。”

生活中,我们可能经常会对孩子说“不”。

饮水机里的水太热了,没法玩。

晚上洗完就睡觉,不要再吃糖了。

家里已经有很多玩具了,不能再买了。

但大家发现,每次你说不,似乎并不能解决问题,反而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。

家长抱怨,说了一百遍,孩子都不听。

其实是因为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,父母往往会以指责的方式对待孩子的问题,然后强迫孩子做一些事情,孩子自然会产生逆反心理。

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有一个“移情交流原则”,它指出在沟通时需要先了解对方的想法,然后再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。

所以,当你和孩子产生分歧时,与其强行干涉,不如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。你为什么这么做?最后,表达你的担心和担忧。

尊重孩子的选择,倾听孩子选择背后的为什么,也是和孩子之间建立沟通信任的一种方式。

当父母说:“我再也不管你了,随你的便好了。”

真实想法:“按照我规划的路走,你未来才能过得更好。”

孩子理解:“为什么要强迫我?”

生活中,可能很多父母都说过这样的话。

你不听,我就不理你。

如果你不好,我会离开。

如果你不听我的劝告,你会后悔的。

超级控制欲和干预是很多父母的通病,也是父母关爱孩子的一种方式。对于父母来说,孩子就是一切,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寄托。

所以父母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,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,为孩子选择更好的路。

当孩子拒绝了父母选择的道路,因为担心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偏了,不确定如果孩子选择了其他的道路会怎么样。

因为这种未知和恐惧,我常常选择最简单粗暴的沟通方式:你听我的我就照顾你,你不听我的我就不理你。

意大利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:“每个孩子一出生,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。”

家庭教育,首要的是让孩子忠于自我,父母,只是他们成长的旁观者和引导者。

与其强制规划,不如在与孩子交流时跟风,基于孩子的“性格”鼓励孩子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前进。

当父母说:“一看你就没多大出息,将来就捡破烂吧。”

真实想法:“你需要更加努力。”

孩子理解:“我很差劲。”

我见过这样的场景。

孩子妈妈在路上遇到同事,就找人打电话。当时孩子因为害怕陌生人,所以没有说话。

然后母亲说:“我从小就这样,不会说话。我肯定会没前途的。”

孩子看着妈妈,眼里的小星星突然暗淡了.

作为家长,可能难以想象。语言有多暴力?

小时候被人说“没用”“没用”,会让孩子更加怀疑自己,失去自信,甚至长大后一事无成。

阿尔弗雷德里德(Alfred Reid)说:““鼓励和表扬,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,比任何方面都重要。”经常被父母批评、攻击和贬低的孩子会感到沮丧,会否定和怀疑自己,甚至会自暴自弃,毁掉自己的未来。

那么,父母永远不会随意贬低孩子,不要吝啬欣赏孩子,要用耐心和欣赏来浇灌孩子.

当父母说:“就知道玩,一学习就没精神。”

真实想法:“学习的时候不要想着玩,才能进步。”

孩子理解:“在妈妈眼里,我只有做个学习机器,她才满意。”

玩是人的天性和本能。

家长要正确认识孩子贪玩的不听话行为。有时候,贪玩不是不听话,而是孩子个性鲜明或创造力的一种表现。

爱玩的孩子一般乐观开朗,幽默风趣,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,勇敢大胆,这样的孩子自我发展的倾向很强。

幼儿期的孩子通过玩耍学习和成长。

当然,尽情地玩并不是放纵孩子。反而是让孩子释放学习的压力,给自己的精神层面充电。

无论是学还是玩,都可以遵从“要事第一”原则。

把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,玩的时候开心,学的时候努力,相互链接,达到平衡,才能产生最好的表现。

当父母说:“你怎么就不如别人?”

真实想法:“你要学习别的孩子的优势。”

孩子理解:“我不如别人,在爸妈眼里我总是很差。”

我见过孩子的父亲这样教育他的儿子:

爸爸说:“顾爱玲才十几岁,是奥运冠军。你就不能像她一样努力吗?”

儿子回答:“顾爱玲的爸爸是哈佛毕业的。为什么不先考上哈佛?”

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:“我爸妈总是拿我和别的孩子比,是不是说明我真的不如别人?”

一个回答是这样的:“不,你很好,他们只是用错了激励方法。”

的确,以与其揪着孩子的“短板”,不如关注孩子的“长板”:为例,有些孩子性格内向,不敢表达自己,但他喜欢读书,所以鼓励他先写下所读所想,再表达出来.

每个孩子的优点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“对接”到学习方法上。

创造性沟通原则指出,要关注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、情绪和智力。

孩子也是如此。每个孩子都不一样。

比起让孩子和不同的人横向比较,对自己的努力产生怀疑,不如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,鼓励孩子纵向超越自己。

当父母说:“你又错了,真笨!”

真实想法:“用心一点,就可以成功。”

孩子理解:“我是个失败者。”

当孩子面对一两次失败时,很容易产生挫败感。

如果这个时候不能鼓励家长,不能正确引导和发泄挫折情绪,孩子很容易变得不自信、胆小,最后拒绝再次尝试。

有句话说:“不要用你的情绪,去指责孩子的失败。”

当孩子犯错的时候,我们首先要明白问题所在,而不是指责和呵斥。我们需要放低声音,耐心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,关注孩子的感受,倾听孩子的想法,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,而不是把发泄情绪作为一种沟通方式和目的。

例如,在日常生活中,少用“近视眼”,多用“放大镜”,忽略孩子的一些小错误,多说几句“妈妈看到了你的进步,你愿意再试一次吗?"

有一句话:“父母低估了自己对孩子造成的伤害,高估了孩子愈合伤口的能力。”

孩子是独立的个体。他们需要被尊重、理解和信任。他们需要平等的交流和互动的沟通。只有这样,他们才能形成自尊、自信、独立的人格。

而这些都是孩子面对未来时最有力的支持和力量。